我是2015年到《经济科学》担任编委的,几年下来,感悟颇多。2019年是《经济科学》创刊40周年,几十年来,历任编委一直坚持学术导向,坚守学术精神,希望能将刊物办成一个纯学术的期刊,服务于广大经济学研究人员,也服务于中国的经济建设。接下来我主要结合自己的研究经历和担任编委几年的工作经历,谈两个问题:一个是《经济科学》在选用稿件方面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理念,另一个是从编委的角度对广大青年学子提一些关于写作与投稿方面的建议。发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培养优秀的作者队伍,这是我们一贯的目标,谨此与关心《经济科学》的所有读者和作者共勉。
创刊四十多年来,《经济科学》一直在坚持着某些重要的核心的理念,这也是一本优秀期刊的灵魂所在。
第一,始终坚持中国问题与经济学规范研究范式的结合,服务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一本期刊,尤其是一个领域内的优秀期刊,她的选稿用稿对于社会、对于学术界的导向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经济科学》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以市场化改革为基础,容纳各种不同声音的研究,让大家有一个自由争论的平台。陈岱老在他担任主编的时代就强调,我们的刊物要坚持学术导向,坚持研究真问题,不过度追求热点,服务国家的长远发展。这个理念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基本原则。
第二,选稿用稿以论文质量为导向,而不是以作者身份为主要考量。经济学是一个知识结构更新非常快的学科,年轻学者虽然在研究经验、社会阅历方面有所欠缺,但在对前沿方法和文献的掌握方面更具优势,需要好好呵护和雕琢;另一方面,经济学毕竟是一门社会学科,经验积累、选题等对于提高研究质量非常重要,资深学者的优势同样无可替代。这种学科特点使得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经济学学者是老中青并存,相处融洽的,少有绝对的权威,但也谈不上只能“吃青春饭”。综合来看,《经济科学》的作者群在不断演变中。从创刊初期以老一辈经济学家为主,逐渐变为以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骨干教师和研究员为主体,近几年还有进一步年轻化的趋势,相当大的比例是资历较浅的青年教师和博士生。或许这与经济学研究方法以较快的速度更新和变化有关。据我们观察,这些年轻人总体来讲受过正规的经济学训练,思维活跃,学习和掌握新方法的能力强,在学术上做得还是很不错的,但研究资历和社会阅历都还相对较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希望在坚持老中青兼容并包的同时,通过这一平台培育我们的作者队伍,发掘未来能够在中国经济学界产生广泛影响的新一代学者。
第三,与时俱进,引领学术研究的方向。相对于其他学科,经济学的学科特点使得经济学的发展处于“变”与“不变”之间,经济发展的现实天天在变,新问题、新现象层出不穷,但经济学研究基本的逻辑和理念却变化很小。这种学科特点就对编辑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传统和经典是必要的,与时俱进也是必要的。面对这个问题,《经济科学》区别于友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我们的编委队伍由经济学院和光华管理学院的十余位老师担任,实际承担稿件的审理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能较好地保障稿件质量。
第四,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结合。中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中国经济研究也必然不断走向国际化。中文期刊如何面对国际化竞争,这是一个重要问题。社会科学研究最终的目的一定是要能解决问题,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经验研究,都不能脱离这个根本。过去,我们讲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相结合,这也是过去几十年国内经济学研究取得很大成绩的重要原因。这一论述的核心是以规范性为基础的中国问题研究的国际化。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越来越大,面临的经济问题越来越复杂,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许有一天,本土化本身就是国际化,那样,《经济科学》和中国经济研究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
如前所述,近年来《经济科学》的作者有很大一部分是青年学者,期刊也很高兴能够见证青年经济学者的成长过程。青年学者掌握了前沿的方法,对前沿的文献也有较好的把握,这有利于提高论证的严谨性,提高稿件质量。但是,青年学子们普遍缺乏写作和投稿经验,经常会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如果因为一些小失误而影响一篇稿件被期刊采纳的概率,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我简单整理了稿件处理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问题,供广大青年学者参考。
第一,写出一篇合乎学术规范的高质量稿件。做出高水平研究是每一位学者的共同追求,怎样做出高水平研究,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这里不再赘述。作为一份学术期刊,我们希望提醒广大作者的是,研究做得好,还得用规范的学术语言表达清楚。社会科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要用行文流畅、逻辑严谨的语言将研究成果展现出来,这样才能有利于知识的传播。
第二,认真对待自己每一篇稿子和每一次投稿。一份期刊有用稿率,《经济科学》的用稿率不到5%。这里我们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每一位作者也有“用稿率”,或者说初审通过率。这个通过率对于一位学者的成长其实非常重要。在我们刊物的投稿稿件中,其实有相当大一部分稿件属于无效投稿。有的是同时投稿好几篇文章,有的是一年可以投好多篇文章,有的是投了很多次稿件却没有一篇通过初审。总体而言,这些作者都是属于没有认真对待自己每一篇稿子和每一次投稿的情形。久而久之,在较为资深的、看稿较多的编辑那里,这也会形成一个作者群,一个信号非常不好的作者群。学术研究是要稳打稳扎、一步一步前进的,希望广大有志于学术研究的青年学子,好好爱护自己的学术声誉,认真修改完善好自己的每一篇稿件,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次投稿。
第三,认真对待稿件的每一次修改机会。《经济科学》由两个学院的老师兼任编委,并实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总体而言,我们对稿件质量的把关是较为合理和严格的,绝大多数编委和审稿专家都会对稿件认真审理。获得修改机会的稿件,大概会有70%左右的概率被接受发表,在剩下部分的被拒修改稿中,我们感觉至少有一半是因为作者对待修改的态度不够认真,能够修改的地方却不认真修改。
一本优秀期刊,尤其是经济学这么重要的一个领域的优秀期刊,对学术、对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引领作用非常强。四十多年来,《经济科学》在培养青年经济学者、传播经济理论、推动经济学学科发展、促进经济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在新的时代,《经济科学》仍将坚守培养人才、繁荣学术、促进改革的基本理念,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作为编委,我们希望能为实现这个目标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
(本文写于2019年10月,选自《经济科学》创刊40周年纪念文集《创新与坚守》)
杨汝岱,《经济科学》副主编